1982年,张爱萍上将见到江泽民,吃惊道:原来你是江上青的儿子
1985年的那个夏天,江泽民同志带着全家人一同前往泗洪烈士陵园,去祭奠自己的父亲。当他的目光落在墓碑上的题字时,思绪一下子就被拉回到了三年前的某一天……
在那特定的一天,江泽民同志怀揣着一份恳切的请求,前去拜会了张爱萍上将。
在彼此的交谈过程里,张爱萍上将提及了在抗日战争时期,自己痛失的一位既是好同志,同时也是好朋友的人。
令众人都未曾料到的是,江泽民同志神色平静地讲道:“这恰恰是我今日前来拜会您的缘由,您方才提及的那位同志,其实正是我的父亲。如今父亲已迁至烈士陵园,期望您能够为他墓碑之上题字。”
听闻他这番话语,张爱萍上将猛地一下站起身来,随即大步流星地走到江泽民跟前,目光紧紧锁定对方,上上下下仔细打量着,口中满是疑惑地说道:“难不成你是他的儿子?但据我所知,他可就只有两个女儿!”
那么,这位已然故去的烈士究竟是何人?
【书生的革命情怀】
江上青便是这位烈士。1911年4月10日这一天,江上青在江苏省扬州市仙女镇的一户家境颇为殷实的人家诞生了。他的父亲江石溪在当地可是一位赫赫有名的老中医,并且江石溪还极具文采。
在江家的众多兄弟姊妹里,江上青按排行来讲是老六,当时他的父亲给他起的名字是江世候。而江上青有个大哥名叫江世俊,值得一提的是,江泽民的父亲正是这位江世俊。
江世俊身为江家的长子,向来发挥着榜样的效能。他凭借优异的成绩成功考入扬州中学,在那段求学生涯里,居然有幸和大名鼎鼎的散文家朱自清结成了同窗挚友。
在那段日子里,江世俊每日都会与好友一同探讨诗词歌赋方面的内容,并且勤奋刻苦地进行学习,心怀着一个美好的期望,那就是日后能够投身于文学行业之中,在文学的天地里一展身手。
毕竟他身为家中的长子,随着父亲年事渐高,便将他唤回家里,期望他能接手家族的生意,肩负起支撑整个大家庭的重任。这般情况下,江世俊尽管满心无奈,却也只能把自己的理想暂且搁置一旁,回到家中操持起那份家业来。
在这一众兄弟姐妹当中,六弟江世候于文采方面与大哥最为相似,并且始终都将大哥视作自己的榜样。对此,江世俊已然下定决心,不管怎样,都得全力支持六弟安心求学,助其达成自己心中的文学梦想。
令他未曾料到的是,六弟怀揣着更为远大的抱负,并且已然踏上了一条更为璀璨的道路。在大哥的全力支持之下,于1927年9月的时候,江世候成功考入了南通中学。原本,他是想着助力大哥去达成那尚未完成的心愿,也就是从事文学创作方面的事宜。
然而,随着时局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江世候深切地察觉到家与国正面临着重重危难,他心里明白,自己根本没办法去营造出一方能够避世的桃花源,让自己独善其身。怀揣着这样的迷茫与困惑,江世候在机缘巧合之下结识了顾民元,顾民元也是一位有着进步思想的人,二人颇为投缘。而后,通过顾民元的介绍,江世候又有幸认识了刘瑞龙,彼时的刘瑞龙早已加入了共产党。在顾民元以及刘瑞龙这二人的深刻影响之下,江世候渐渐改变了原本打算终身投身于文学创造的想法。
自他投身于学生运动起,往昔醉心研究诗词歌赋的日子便一去不复返了。此后,他将那满腔的热血,都倾注在了撰写革命宣传文章之上,以笔为刃,为革命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928年,江上青转至扬州中学就读,在此期间,他依旧积极投身于进步思想的宣传工作。没过多久,由于参与了一场学生运动,江上青于家中遭到逮捕,而后被押解至苏州监狱。
身处监狱之中,江上青毫无畏惧之色,反倒激励身旁的同学说道:“身陷囹圄并非什么可怕之事,要是爱国之举都能被视作一种罪名的话,那我甘愿将这样的罪名当作一生的荣耀。”
江世候的父亲江石溪行动了起来,特意为儿子请了颇有名气的律师来提供帮助。不仅如此,他还联合了扬州当地的诸多商人,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向当局提出保释请求。在辩护之时,他们以“学生年纪尚轻,难免会有懵懂无知之举”作为理由据理力争。经过一番努力,最终当局认可了他们的诉求,同意将江世候予以释放。
1929年5月的时候,年仅17岁的江世候从狱中走了出来。经历了此番磨难,一直处于担惊受怕状态中的父亲,满心期望着他往后能彻底远离政治领域,还特意将他的名字给改成了江上青。
彼时的江上青已然没办法继续留在扬州了,其父便将他送往上海艺术大学,初衷是期望他能在文学领域进一步深入研习。然而,出乎其父意料的是,此刻的江上青内心对自由的革命理念的追寻愈发强烈了。
在校园求学生涯里,江上青成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此踏上了革命道路,逐渐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革命者。然而,这条革命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江上青还遭遇了两次入狱这般严峻的磨难考验。
【革命者的夫妻情】
彼时,各地的工人罢工行动开展得热火朝天,江上青同样积极投身到罢工运动的组织策划工作之中。然而,因军阀的残酷镇压,不少革命者纷纷被捕,亦或是遭受了种种迫害。
就在同年的12月份,江上青去参加一场会议,不曾想却被特务给察觉到了踪迹,结果他与二十多名同志一同遭到了逮捕。被囚禁在狱中的那段日子里,敌人针对他动用了极为残酷的刑罚手段。
江上青并未选择退缩之举,即便身处狱中,他依旧以笔为戈,精心编写了朗朗上口的打油诗,而且还创作完成了著名的《前进曲》,以此来鼓舞身边的同志们坚守信念,坚持到底。时光流转,一年的光阴过去,江上青终获释放。然而,此前在狱中长期遭受刑罚的折磨,致使他的身体极为虚弱,无奈之下,他只能先行回到家乡调养身体,以期能早日恢复健康。
1932年,彼时的中国正深陷于革命的低谷之中。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诸多曾经满腔热血投身革命的同志,无奈选择了偃旗息鼓,纷纷打算暂避那如芒在背的锋芒,以求保全自身。然而,江上青却与众不同,他始终坚守着内心的那份信仰,未曾有过丝毫的放弃之意。
此次返回家乡之际,江上青与那青梅竹马的王者兰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二人婚后感情极为深厚,夫妻间的情谊真挚且动人。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这对恩爱的小夫妻仅仅共同生活了两年多的时光,便因种种缘由被迫分离,从此只能天各一方,各自承受着那份离别的苦楚。
1937年11月,彼时抗日战争已然全面爆发,江上青协同数位同志一同组建起了“抗日流动宣传团”,其目的在于奔赴各地开展抗日宣传演讲相关事宜。
王者兰着实深明大义,尽管心里对丈夫可能再度遭遇危险满是担忧,可她依旧毅然决然地选择站在丈夫身后给予支持。为了能给丈夫凑够所需的经费,她已然到了不惜一切的地步,连自己所有的陪嫁都拿去变卖了。
在扬州那已然步入11月的深秋时节,王者兰,这位正怀着二女儿的女子,满脸不舍地怀抱着才一岁多的大女儿江泽玲,默默目送着丈夫离去的背影,那分别的场景,满是眷恋之情。
彼时,她全然未曾料到,那一次的分别竟成了永诀。待再度相见之际,映入她眼帘的已然是丈夫的遗骸了。
1939年,在即将英勇牺牲之际,江上青还特意为妻子写下了一首饱含深情的情诗,名为《寄兰》。在这首诗里,他极为细腻地重现了当初妻子送别自己的那番情景:“轻柔的柳风轻轻传递着离别的愁绪,绵绵的梅雨仿佛在诉说着难舍的离情;待那蝉声渐渐变得稀疏寥落之后,便会带着女儿踏上归乡的路途。”
1938年11月的时候,江上青接到工作调动安排,前往皖东北开展相关工作。他此次前往所肩负的主要职责,便是去和国民党第六行政区司令员盛子瑾取得联络,力求促使盛子瑾能够与中共携手合作,一同投身到抗日的伟大事业当中去。而就在执行这一任务的过程里,江上青有幸结识了一位将会成为自己一生挚友的人。
【他乡初遇如故交】
盛子瑾乃是国民党一员,其毕业于黄埔军校,属于一位心怀抗日之志的将领。彼时他初至安徽,正忙于罗织人才,江上青等一干人等的到来,着实帮他化解了诸多难题。
江上青深得他的信任,被其任命为民运科长。不仅如此,他还大力支持江上青去创办军政干部学校,旨在通过此举为抗击日寇培育出一批骨干力量。
尽管那些抗日力量让盛子瑾的实力得以增强,然而盛子瑾却全然不知,江上青早已暗中在这些人员里大力发展中共党员,而且还接连成立了好几个秘密党支部。
江上青极为巧妙地借助自身的身份来进行掩护行动,他以国民党当局通讯社这个名头,积极宣传抗日前线的各类战事情况。不仅如此,他还大力号召皖东北的广大群众们紧密地团结到一起,齐心协力地投身到抗日斗争当中去,为抗击日寇贡献属于自己的那份力量。
在开展工作期间,江上青时常遭遇国民党顽固派所施加的威胁。毫不夸张地讲,他当时所从事的工作,宛如在刀尖之上艰难行走一般,时刻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与挑战。
在1939年那个特定的年份,一位特殊人物的现身,让正身处险境的江上青从中感受到了丝丝暖意以及强大的力量支撑。
有这样一个人,他便是张爱萍,彼时其担任着中共豫皖苏省委书记这一重要职务。当时的形势下,为了能够更加有力地推动抗日斗争的开展,团结盛子瑾并促使其与新四军携手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于是,张爱萍来到了皖东北这片土地,在这里,他开启了与江上青一同共事的历程。
在张爱萍还未抵达之前,就已然听闻皖东北有个江同志,此人在极为复杂的环境当中,将抗日工作开展得颇具成效、有声有色。张爱萍原本下意识地认为,这位江上青应当是一位有着丰富阅历的长者,可当真正见到本人的时候,着实没想到竟然如此年轻。
当第一次碰面的时候,性格极为直爽的张爱萍不禁就脱口讲出了这样一番话:“上清,真没料到你居然如此能干,可瞧着你的模样,倒像是一位斯斯文文且略显柔弱的书生!”
江上清轻轻推了推那副黑框眼镜,脸上露出一抹腼腆的笑意。紧接着,他赶忙紧紧握住张爱萍伸过来的手,满是欣喜地说道:“可一直盼着你们能来!”
张爱萍仅仅年长江上青一岁,二人的经历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在学生时期,他们便展现出思想上的积极进取,踊跃投身于学生运动当中。投身革命事业之后,同样都有过数次身陷囹圄的经历,并且都曾在上海轰轰烈烈地开展过工人罢工运动。
在后续的工作进程里,那两位志趣颇为相投的年轻人彼此协作起来极为默契,并且迅速收获了初步的成效。
在江上青于暗中给予协助的情况下,盛子瑾认可了张爱萍所提出的国共统一抗日的相关建议,进而开始着手推进抗日方面的各项工作,如此一来,便为新四军能够顺利进驻皖东北创造了有利条件,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由于江上青开展活动颇为频繁,危险也悄然而至。国民党顽固派已然留意到了他的身份。
【定格在28岁的伟大人生】
就在盛子瑾与张爱萍展开会谈之际,他们的一举一动已然引起了周边国民党反动势力的警觉。其中有个叫许志远的家伙,打早就憋着一股劲儿,一心想着要将他们置于死地而后快。
在皖东北这片区域,许志远也算是颇有影响力的一方人物。可他对待张爱萍的态度着实让人难以苟同,往往是当面表现出一副模样,可一转身到了背后,却又是另外一套做派。不仅如此,对于盛子瑾所大力推崇的国共合作一事,许志远心里更是如同扎了根刺一般,满是芥蒂,难以释怀。
张爱萍察觉到盛子瑾与许志远之间存在矛盾后,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矛盾犹如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导火索,必须得尽快加以协调处理才行。于是,他便与江上青一同商议对策,经过一番斟酌,两人最终决定去尝试说服许志远和盛子瑾,让他们能够心平气和地坐到一块儿好好谈一谈,尽力促使双方达成和解的局面。
在两人的积极协调之下,盛子瑾与许志远均应允了进行见面会谈一事,将会谈时间确定在了1939年8月29日的上午,而会谈地点则安排在了张大路镇。
8月28日的那个夜晚,江上青迟迟未能入眠。彼时的他,满心期待着翌日的会谈能够顺利达成预期成效,将那对抗日行动形成阻碍的诸多因素成功转化为推动抗日事业蓬勃发展的强劲动力。要知道,一旦此次会谈取得成功,那么皖东北地区便有望构建起一个团结一致的抗日阵营,进而汇聚起极为强大的抗日力量,为抗击日寇贡献坚实的力量支撑。
在这一刻,江上青的内心满是兴奋之感,仿佛浑身都被力量充盈着。然而,彼时的他压根未曾料到,眼下所经历的这个夜晚,竟会是自己生命的最后一程。
28日上午时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双方之间的会谈进展得格外顺利。就在当时,许志远明确且干脆地当即表态,声称自己十分愿意听从盛子瑾所下达的命令,并且积极与共产党携手展开合作,大家齐心协力一同致力于抗击日寇的伟大事业当中。
江上青顿时觉得心中一片敞亮,而盛子瑾亦是满心欢喜,明确表态以往的那些事儿全都不再计较,往后定会携手好好开展合作。
然而张爱萍总觉得在许志远那看似平静的表象之下,似乎潜藏着某些不为人知的状况。出于周全考虑,以防出现任何意外情况,张爱萍特地郑重地叮嘱江上青,希望他能够向盛子瑾提出建议,让其不要选择走来时所经过的老路。
然而,盛子瑾并未将江上青所提出的建议当回事儿,依旧执意带着众人按原路折返回去,面对这样的情形,江上青实在是无可奈何,也只能选择一同跟随了。
果不其然,就在他们刚刚绕过一个小湾子之时,泗县当地的地主武装发动了突然袭击。面对来势汹汹且异常猛烈的攻击,江上青和同行众人只能凭借周边的地形作为掩护,展开艰难的反击。然而,终究是敌众我寡,在一番激烈的对抗之后,江上青不幸身中数弹,最终壮烈牺牲。彼时,由于盛子瑾已然逃走,敌人便丧心病狂地把江上青以及其他遇难者的尸首统统扔到了河里。
这一年,江上青年年仅二十八岁。
得知这一情况后,张爱萍强忍着内心的悲痛,赶忙安排人员前往河里,一番搜寻打捞,终将江上青的遗体寻获。随后,把江上青葬在了崔集洪泽湖畔那片土地之上。事情安排妥当后,张爱萍又立刻派人去给江上青的夫人王者兰传递了这一令人心碎的消息。
当江家获悉江上青离世的消息后,身为大哥的江世俊旋即做出了一项极为重要的决定,那便是为自己逝去的弟弟延续血脉,让家族的传承得以延续下去。
【循着父亲的足迹成长】
江上青与他的夫人王者兰膝下仅有两个女儿,并未育有儿子。依照当地一直流传的习俗而言,在人们传统的观念里,往往认为只有儿子才能够担当起延续家族后代香火的重任。
大哥江世俊出于让六弟一家孤儿寡母能有所依靠的考量,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那便是将自己的二儿子江泽民过继给弟弟江上青,而且还依照相关规定,在族谱方面也完成了相应的更改事宜,使其在族谱上的记载也正式改了过来。
从此后,江泽民同志作为江上青烈士唯一的儿子,成了支撑整个家庭的顶梁柱。
父亲的英雄事迹深深影响了江泽民同志,他也像父亲一样,不到20岁就开展学生运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以父亲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
1974年那会儿,崔集村着手进行道路规划,而江上青烈士的墓地恰好在规划范围之内。当地的领导们对此极为重视,经过一番审慎且周全的考量后,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为烈士迁坟。随后,他们特意精心定制了一口崭新的棺材。怀着对烈士无比崇敬的心情,众人小心翼翼地将江上青同志的遗骸迁移至事先选好的新墓地,并庄重地完成了安葬事宜,以此来表达对这位英勇烈士深深的缅怀与敬意。
在1981年的时候,江苏泗洪县方面提出了一个提议,那就是打算将江上青烈士的遗骨迁回到当地的烈士陵园之中,随后,泗洪县将这一情况通知给了江泽民同志。
当得知父亲最终得以安息在故乡的烈士陵园时,江泽民内心满是欣慰。然而,他紧接着便思索起来,父亲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那究竟请哪位来为父亲题写墓碑才最为恰当?
经过数日的思量,到最后,他琢磨来琢磨去,始终认为父亲生前那位极为交好的挚友——张爱萍上将,是最为恰当的人选。
在张爱萍的人生历程之中,那段与江上青一同于皖东北携手开展工作的日子,无疑是他极为珍视的一段往昔岁月。即便到了人生的暮年阶段,张爱萍也常常会在脑海中浮现起江上青的身影,怀念起这位才情卓越、才华横溢的至交好友。
当张爱萍上将得知江泽民乃是战友之子这一情况后,内心激动万分。他情难自抑,当即挥毫泼墨,写下了那饱含深情的墓志铭。在这一过程中,往昔与战友并肩作战的种种画面不断在脑海中浮现,念及曾经深厚的战友情谊,张爱萍上将不禁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1985年那时候,担任上海市长一职的江泽民,他带着自己的妻子,并且同行的还有两个妹妹,也就是泽玲和泽慧,另外七叔江树峰也在其中。他们一行人来到了江泽民父亲的墓地跟前,怀着深深的缅怀之情进行凭吊。
在那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前方,只见松柏郁郁葱葱,一片苍翠之色,微风轻轻吹拂,带来丝丝惬意之感。伫立于此的江上青塑像,依旧透着满满的朝气蓬勃之态,而他那双眼眸,闪烁着睿智的光芒,始终凝视着远方,仿佛在眺望那无尽的未来,又似在守望这片他曾深情眷顾的大地。
尽管他年仅28岁便走完了人生旅程,生命就此定格,然而他所留下的那些事迹,却宛如熠熠生辉的明灯,激励着无数心怀壮志的中国人奋勇前行。不仅如此,他的精神力量更是深深影响着他的后代,带动着他们纷纷投身于波澜壮阔的革命事业之中,坚定不移地追寻着他曾经走过的足迹,心甘情愿为革命事业奉献出自己的一生。
源自人民日报所发布的《纪念江上青烈士牺牲七十周年》一文。
